网红代糖赤藓糖醇安全性塌房,被曝增加心脏
上一期,小声叨叨阿斯巴甜坏话那篇推文的结尾,有跟大家提到后续会聊聊另一种网红代糖——赤藓糖醇最近的塌房事件。
本文很长很详细,共分5部分,按需自取哈:
赤藓糖醇是谁?为何火?优势何在?
本次塌房事件始末;
针对塌房事件的质疑及缘由;
屋主基于证据,对正反方态度的分析;
我们是否应该远离添加赤藓糖醇的食品?
赤藓糖醇简介
说起赤藓糖醇(erythritol),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从疫情前,某气森林饮料大行其道开始,赤藓糖醇就如一夜春风般席卷了大街小巷。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你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了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且价格都不菲。一瓶饮料的钱够吃个煎饼或好几个包子,但相比于煎饼包子,零热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不可替代的“养生销魂汤”。压力山大的生活,需要提神醒脑又不会增加负罪感的一切来扫平焦虑。
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我个人一直对它持观望态度,虽然我自己也会偶尔喝一瓶用它提味的饮料。在我的逻辑观里,任何新生事物都不能急着下论断,而是要交给时间去检验。所以,去年下半年,某平台小编请我帮忙审一篇赤藓糖醇稿子时,我强烈建议他把所有“xxx人群可以放心使用”的结论改为了:特殊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女性等)需谨慎且节制食用。而对于其他人群,虽然可以食用,但不意味着可以放肆,无论就其长期安全性还是对“甜瘾”的影响。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它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赤藓糖醇较其它糖醇类的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它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最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它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助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它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基于以上优势,外加上越来越多的非营养性甜味剂被爆料多重健康隐患甚至健康杀伤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赤藓糖醇能够在代糖圈脱颖而出、被食品加工业界青睐和众捧了。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有关其安全性的官方信息:
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最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CAC)、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CommitteeonFood,SCF)、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oodStandardsAustraliaNewZealand,FSANZ)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看到这里,相信你内心会浮起一个大大的问号:既然权威机构都认为赤藓糖醇是安全可靠的,塌房从何谈起呢?
赤藓糖醇塌房事件
年1月19日,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Clinic)负责的研究:
首先,通过跟踪记录名有心脏病风险的患者血液中的糖醇类甜味剂的血液浓度,认为糖醇类摄入量较高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赤藓糖醇尤为明显!
随后,分别通过另两个队列,对美国和欧洲近名患者进行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调整了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比如BMI、吸烟、饮食习惯等等)后,相比于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最低的一组,水平最高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了%(欧洲队列)和80%(美国队列),且并无男女性别差异——证实了赤藓糖醇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
接下来,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证实:赤藓糖醇会让血小板更容易激活并形成血栓。
最后,研究团队又对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摄入赤藓糖醇与血浆赤藓糖醇浓度相关性”的研究。发现,饮用含有30克赤藓糖醇的饮料(相当于一罐市售的赤藓糖醇饮料)30分钟后,8名志愿者的血浆赤藓糖醇水平增加了上千倍,并在此后的2-3天内仍保持大幅度上升!而这个上上浓度已经远远超过可能引起血小板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
塌房事件引发的质疑
该研究发布后近1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
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甚至有一个天天呐喊生酮饮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lcbx/1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