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
来源:《江淮文史》年02期,作者韩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从“九一三”事件到病逝,毛泽东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五年。与“九一三”事件之前相比,毛泽东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极大变化。年2月一场大病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听力、视力变弱,连站立都逐渐困难。与身体状况变化相比,毛泽东的情绪变化复杂一些,有起有伏。在这样一种身心状态中,毛泽东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
一自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明显衰退,睡眠不好,咳嗽不止,反复发作。第二年秋冬,他患了肺炎,引发心脏病,用他自己的话说:“因心脏病死了一次,上天去了,见了一次上帝”[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几个月后,毛泽东再次突发疾病。年2月12日凌晨,他突然休克,病因是肺心病导致严重缺氧。据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已完全昏迷了。现场的紧张气氛他是毫不知晓的。抢救时,在场的心脏科专家胡旭军扶起主席,用力并有节奏地捶主席背部,不停地呼叫着:‘毛主席,毛主席。’我也帮他叫着:‘主席’、‘主席’……”[参见张玉凤:《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炎黄子孙》年第1期]。毛泽东最终抢救了过来,几天后还勉力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尽管如此,尼克松还是发现毛泽东身体明显虚弱,他注意到毛泽东是被工作人员扶着站起来的。
经历这次休克,他的身体再也不复如前。不仅肺心病时时发作,而且听力、视力和体力都明显减弱。年,毛泽东又患上眼疾,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将近两年的时间,几近失明,无法看东西,批阅文件要靠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工作人员再根据他的示意在文件上画圈。吃饭、服药都要生活服务人员喂,甚至站立也很困难。这年8月召开中共十大,毛泽东主持了第一天的大会。大会结束时,代表们起立长时间欢呼,毛泽东坐在椅子上竟站不起来。大概是不想让代表看出毛泽东的病态,周恩来机智地说了句“主席想目送大家退场”,毛泽东随后说:“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算是化解了尴尬。以后几天的大会,包括中共十届一中全会,毛泽东都没有出席。
毛泽东站不起来,或许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位掌控共和国命运20多年的领导人已来日无多。事实上,中共十大以后,毛泽东身体状况更差,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党务政务活动。除了个别谈话和召集小范围会议,毛泽东没有出席过任何正式的大会,包括之后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和数次中共中央全会,甚至连政治局会议也极少参加。据公开史料记载,年到年的三年间,他只主持过三次政治局会议,一次是年4月4日,一次是年7月17日,一次是年5月3日。这样处理党务军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身体状况所致。无怪乎年4月4日那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一开始就说:“我讲话不行了,不大清楚。一个月发两次烧,要恢复很困难”[参见《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页]。年5月3日那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江青插话时,甚至没有听出江青的声音,问说话的是谁。还是张玉凤在他身边告诉他,是“江青同志”。
年6月中旬,鉴于毛的身体问题更加明显,中共中央决定为他成立医疗组,医疗组成员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外科、重病护理等各方面专家,医院。年7月,经他同意,医生为他做了左眼白内障针拨手术。一只眼睛复明,又可以阅读了,但他身体却越来越差,每天都要吸氧,说话含混不清,吃饭、服药都要生活服务人员喂。张玉凤回忆,她给毛泽东一口一口喂饭达四年之久。他的饭量也大为减少,原来每天还能吃一二两,去世前的几个月每餐只能吃一两勺了[参见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去世前的一些情况》(未刊稿)]。另一位毛泽东身边的生活服务人员孟锦云,也有过类似追述。孟锦云是年春到毛泽东身边当护士的,那时毛泽东常常躺在床上,生活规律完全打乱,手抖得厉害,拿不住筷子,吃饭、喝水都要人喂[参见郭金荣著:《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第43-44页]。
毛泽东说话也很困难,只能勉强说出一些断续的字句或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由于长时间在他身边工作,张玉凤还能听懂。每当毛泽东同人谈话时,张就得在场学说一遍。但到了他讲话、发音极不清楚时,张玉凤也只能从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摸,获得他点头认可。毛泽东的语言障碍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时,他只好用笔写出所思所想。毛泽东的行动也很困难,两条腿不能走路。如果没有人搀扶,连一步都走不动[参见毛泽东、周恩来晚年二三事》,《炎黄子孙》年第1期]。孟锦云也描述过这样的情景。年5月12日,毛泽东会见来访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间到了,小张、小孟一边一个,搀扶着毛泽东,走到游泳池接见大厅。他刚刚坐下来一两分钟的时间,李光耀已由华国锋陪同来到大厅。小张、小孟把主席扶起来,她俩赶紧退后,隐到屏风后面,为的是不让录像里留下工作人员搀扶的情景。但主席刚刚站起来与李光耀握完手,扑通一下就坐下了。当时小张、小孟在屏风后面看得很清楚,她们不约而同地小声“呀”了一声”[参见《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第页]。
两周后,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次他没有站起来,只是坐着与布托会面。但此时毛泽东的病容已明显地能让人们看出来,他面容憔悴,表情麻木,行动不便。更严重的是,他的口水不断从嘴角流出,需要身边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取纸巾擦拭[参见《毛泽东的晚年生活》,第页]。毛泽东会见外宾,一般都会拍摄成《新闻简报》的纪录片公开播映。作为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病情本是高度机密,但纪录片播放出他表情麻木、嘴角流涎的镜头,难掩他的病容和老态。所以,自会见布托后,中央决定不再安排毛泽东会见外宾。
二与身体状况同时变化的,还有毛泽东的心理。据张玉凤说,毛泽东最后几年情绪很烦躁,不愿讲话,也不见人[参见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去世前的一些情况》(未刊稿)]。毛泽东的情绪显然与“九一三”事件关系极大。
“九一三”事件对毛泽东的打击不难想象。这一事件为中共执政以后罕见,震惊党内外。九届二中全会前后,围绕修改宪法(如是否设国家主席和是否保留“毛泽东思想‘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三个修饰副词等问题),毛泽东与林彪分歧日深,毛泽东由此发动“批陈(伯达)整风”运动。起初毛泽东没有把火烧到林彪头上,但年八九月毛泽东巡视南方期间,他多次点名林彪,直指“有人”急于想当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把事情提高到“第十次路线斗争”。一场新“路线斗争”,在毛泽东南巡途中悄然拉开帷幕。帷幕刚刚拉开,林彪和家人就出逃境外、葬身异国,无疑为这场“路线斗争”提供了绝佳的注释。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降低了“文革”运动的温度,容忍和支持周恩来有限修正“文革”以来的一些极端做法,调整政策,如解放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整饬工业企业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速度、从国外引进化纤新技术设备和化肥设备等。毛泽东本人在解放干部方面,尤其表现出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ff/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