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心脏手术只能ldquo开胸锯

说到心脏手术,人们常常能想到的是胸骨需要锯开或肋骨切断,创伤很大、出血多、恢复慢,术后住院时间非常长,且多数患者需输血制品。事实上,传统的心脏手术方式确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从确诊心脏病后顿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原因。随着高龄和高危患者越来越多,为他们实施常规瓣膜手术也让心外科医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通过微创手术来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心脏不停跳完成换瓣手术

在被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困扰多年后,79岁高龄的顾阿婆终于痊愈,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的身体恢复情况:术后2天下地行走,6天出院。这一医院心外科的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

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置换瓣膜,但这种方式需要将胸骨正中锯开,还需要体外循环支持,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尤其是老年患者,还要承担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心脏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它颠覆了传统的主动脉瓣置换方式和路径,不开胸、心脏不停跳,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和风险,对高龄高危患者具有巨大的优势。

为顾阿婆进行手术当天,医院的医生们首先在顾阿婆的心尖部位戳了一个小孔,然后通过操控一根细长的输送杆,将全新的生物瓣膜送入她的心腔。在造影屏幕的监视下,新瓣膜被准确定植于病变主动脉瓣的位置上。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耗时仅1个多小时,顾阿婆的心跳和血压均未受到任何干扰,胸骨肋骨也无任何破坏,更无需体外循环,出血量不超过30ml。术后复查的心超和心电图显示:新瓣膜定位准确、工作正常,无瓣周漏,无心内结构和传导功能损害。术后半小时,顾阿婆即在手术室内苏醒并顺利停用呼吸机。

手术示意图

始终在进步心血管微创技术

自年Cosgrove开展首例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以来,“微创(MinimallyInvasive)”已成为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趋势。经过近20年发展,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瓣膜外科、冠心病外科、先心病外科、主动脉外科乃至心衰的外科治疗。

21世纪,心血管外科进入“杂交(Hybrid)”时代。杂交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外科思路和方法,将外科技术与介入技术有机结合,使手术变得更简单、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成功率更高,从而赋予心血管外科新的灵感和活力。冠心病杂交手术是其中的典型应用,该技术具备PCI与乳内动脉桥双重优势,心外科医师在完成达芬奇机器人LIMA-LAD吻合后心内科医师即可开展其他病变血管“有保护的”PCI治疗,不但降低手术风险,且由于乳内动脉的应用可保证前降支最高的远期血管通畅率。除冠心病外,杂交手术还可应用于复杂先心病、主动脉瘤、房颤等治疗领域。但由于积累病例数有限,杂交手术远期效果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支持。

“3D打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革命性新技术,其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则刚刚起步,国外主要用于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术前规划。微创心脏手术过程中,由于医师无法直视心脏全貌,因此术前高质量影像学评估价值更大。3D打印技术可将患者术前二维影像数据转化成栩栩如生且实物大小的心脏模型呈现在医师眼前,并提供更多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的丰富信息,从而将微创手术过程大大简化和标准化,更可术前模拟操作,使得手术更准确安全。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主任

王春生教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zztz/604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