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人真情书写ldquo光阴的故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她是经验丰富、执着探索的60后,投身养老30多年已然成为“明星院长”。

  他是敢打敢拼、与时俱进的70后,守护孤残老弱成为全国民政系统的劳模。   她是敢吃螃蟹、坚守初心的80后,心怀“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养老梦想。   她是一腔热忱、永不言弃的90后,一步一个脚印诠释着年轻养老人的责任与担当……   疫情来袭,他们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岁月静好,他们细心呵护、温暖守候,用日复一日的辛劳,将忠诚与担当刻在心上、扛在肩上。   他们中有60后的坚守、70后的韧性、80后的担当、90后的闯劲,养老人初心不改,书写了“光阴的故事”,让夕阳晚景不再孤独,让和谐家园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致敬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们祝福这些默默奉献的“最可爱的人”。

周春芳

守住善良砥砺前行

  认真、细致、温柔中透出从容自信,是周春芳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创新型养老管理人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周春芳,在养老服务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30余年,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执着的探索精神、积极的创新实践,享誉养老服务领域。特别是在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时,她身先士卒,与全院员工上下同心,守住善良、砥砺前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承载使命专注养老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建于年,建成初期,仅提供“三无”老人保障兜底服务,是武汉市“床位最少、面积最小、养老人才最缺”的社会福利机构,在全市排名垫底。年,25岁的周春芳调入福利院工作,经过一线服务岗四年的学习实践,她对养老服务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年,31岁的周春芳走上了副院长的管理岗位。   “从军队干休所转入社会福利院,我深感养老服务责任重大。作为退役军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是我们的职责,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走下去。”回顾投身养老30多年的初心,周春芳如是说。▲甘于寂寞培育品牌   年,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新大楼落成,周春芳便开始探索“一院双制”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种运营机制”。老公寓仍按原来收费价格,新公寓面向市场,实行市场价格,员工全部实行聘任制。几年的创新探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编制内人员仅占5%,其余多名员工自收自支,靠服务质量赢得口碑,在保证公益性前提下,较好地探索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运营路径。   年该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年被评为全国“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全国首张五星级养老服务质量认证证书,出色的管理和创新探索铸就了福利院响亮的“江汉品牌”。▲舍身忘我护佑生命   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福利院处在重灾区。周春芳和班子成员迅速决策,果断封院,放弃节假日,以院为家。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积极做好员工和老人的工作,   8月7日,周春芳受邀参加了湖北省委第四巡视组举行的以“重温总书记讲话精神、致敬抗疫一线英雄,争做巡视工作尖兵”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讲述了她三十年如一日献身养老事业和抗疫的事迹。“周春芳院长虽然讲的都是小事、琐事、平常事,却能从其中透出党事、国事、天下事,正是因为她们的付出,践行着党员使命、荣誉、奉献和忠诚,正是有这样一批先进分子的付出,也印证了习总书记说的‘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工作组给予周春芳和江汉福利院团队高度评价。   三十年岁月如水而过,甘苦自知,无怨无悔。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周春芳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龙环

靠奋斗提亮民政底色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长沙一福)坐落于黄土岭上,在这里幸福生活着多名老人和多名孤弃儿童。   院长龙环便是这片黄土岭上的辛勤耕耘者,是千余名孤残老弱的“守护人”。▲与奋斗并肩前行   年上任伊始,当0多名孤残老弱交到手上,龙环顿感责任重大。初来乍到,为尽快熟悉情况,他逐个部门走访。很快,他发现退休职工住房补贴未到位、大龄青年上访频繁、单位负债严重三个难题急需解决。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就干。他多方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三步走”方案,为老同志争取到了住房补贴,大家对这个瘦弱、斯文却雷厉风行的新院长刮目相看。   接着,他在全院实施“三个一”的目标管理办法:一年做十件民生实事,中层干部一律竞争上岗,每年给每名孤残青年解决一个最棘手的问题。目标管理实施后,人一下子活起来、实起来、凝聚起来了。   心里装着老人、孩子、职工,龙环头脑中的新举措、新点子也源源不断:改善护理员和孤残青年的宿舍,临聘人员参编管理,新建“风雨连廊”方便院内出行……从年起,他开始记录“民生实事账本”:老人营养搭配、娱乐活动,孩子们奶粉采购、上学、课后辅导、结婚、就业,开创护理员节、选拔“一福工匠”、培养“全国技术能手”……“账本”越来越厚重,全院上下心气越来越高涨。▲与时代同频共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上任不久,适逢国家倡导医养结合。龙环敢为人先,瞄准医养结合品牌目标,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领长沙一福成功跻身“全国医养结合五十强”。养老工作做出成效,龙环又开始思索儿童福利机构创新发展的举措。   年,《湖南省民政厅关于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意见》出台,他在全省第一个提出儿童福利走养、治、教、康、置全方位发展道路,承接国家级标准化项目——儿童福利机构管理与服务规范,制定了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第一个地方标准。此前,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没有一所单独的儿童福利院,这与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很不相称。年,龙环向市民政局党委请缨,开始了儿童福利院艰难的建设之路。从立项、选址、设计、考察到招标,年5月,儿童福利院终于破土动工。其间,处于原公墓用地的座坟墓的迁移工作,仅用6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而且做到零上访、零投诉,靠的就是龙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与孝爱齐放光芒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龙环冲锋在前。封院当天,他匆匆拿了几件换洗衣服,就一头扎进了院里,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一睡就是60天,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确保全院0多名老人和儿童以及多名职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广大干部职工放下自己的家人,纷纷送上请愿书、按下红手印,不讲条件、不计报酬,申请驻院。战疫面前,长沙一福人团结奋战的力量是巨大的。“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为老人的安康尽孝道”,长沙一福人以勤劳为本,仁爱为根,行的是大孝大爱之举。广大干部职工的奉献精神让这个硬汉子动容。平日不管多忙,他一有时间就会到老人和孩子中去,陪他们写几个字、跳一段舞、画一张画、做一场游戏。他总说:“对家里人,再细致体贴的关怀和付出都不为过。”   年,长沙一福的发展实践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高度   是端着“金饭碗”在央企踏实度日,还是全力以赴去帮助更多老年人?曾经,这是摆在北京康助护养院院长于安安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7年来,她用行动完成了最佳选项。▲初心与抉择   大学毕业后,于安安在中国航天三院从事着体面的工作,生活平静而温馨。由于热心公益,她定期参加养老志愿服务。在服务中耳濡目染,她与临终患者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并逐渐体会到:老人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温暖的陪伴和耐心的倾听,“陪伴不仅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抵御病痛和焦虑的良药”。   做养老志愿者的初心是什么?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用专业化服务惠及更多老人?80后的于安安渐渐萌发了干养老的想法。年,她辞去公职,创办了北京康助护养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把一颗爱心投入养老事业。▲坚持中的曙光   护养院按照中国园林设计理念修建,绿树成荫,假山、奇石、花圃、果树、喷泉错落有致,组成前后两个花园。院内养殖多种动物,环境优美。周边老年人又多,本以为一开张就会门庭若市。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临终关怀服务的市场接受度并不像她预期的那样,加之医保等政策未能完全覆盖,周边居民收入不高且对护养院存在排斥心理,开张伊始入住者寥寥。   在艰苦支撑中,院里仅有的老人成了于安安的精神支柱。她和小伙伴们勉力坚持,终于迎来曙光。年,在国家和北京市养老政策的加持和推动下,北京康助护养院成为首批养老照料中心。床位由50张增加到张,服务也从机构养老、术后康复、临终关怀,拓展到了居家、社区多元化为老服务。以80后为主力的管理队伍、训练有素的社工队伍、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逐渐成长起来,入住的特困、孤寡、失能、残障、临终患者达余人。于安安也成了老人们的“小孙女”“开心果”。▲守护与价值升华   与年“北京榜样”范涛的相遇,让于安安信心坚定、境界升华。   范涛是一位脑胶质瘤患者,年仅45岁却与绝症抗争了7年。多个日日夜夜,于安安和她的团队陪伴范涛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帮他完成了器官捐献的遗愿,捐献的器官成功救治了5位患者。   范涛的感人事迹,让于安安对“人生价值”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她和团队向范涛学习,展开了生前预嘱普及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器官捐献的意义。在范涛生前,康助老年健康基金会为他启动了1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临终关怀;他去世后,于安安代表基金会又为他年迈的父母送去3万余元的专项资助金。此后,团队定期去探访老人,承担家务,还为老两口举办了金婚庆典,代范涛尽孝。   创办7年来,护养院多点开花。依托护养院,承接了7家养老服务驿站,辐射4万余名老年人,每年提供60万人次的服务;创办北京康助老年健康基金会,资助了0余位困境老人进行癌症筛查与治疗。年底,护养院承担了丰台区30余名集中供养人员的安置工作,年通过标准化认证,年通过北京市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评审。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社工机构、基金会、老年协会,康助的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北京市孝星榜样”“北京·人物”“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于安安的荣誉纷至沓来。“护养院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国家养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养老行业从早期的‘建床位’到现在的‘精细化’运作,行业发展让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在于安安看来,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己的梦想不仅是把康助养老事业做大,还要努力促进行业发展,让老年人有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方式可选择,让他们晚年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何青

用爱心耐心诠释责任担当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何青却把众多素昧平生的老人当作亲人悉心照顾,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国德老年公寓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她用爱心、耐心、细心,诠释了90后养老人的责任与担当。   年,母亲突遭车祸受重伤,何医院的工作,回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病情稳定并逐渐康复。而后,经亲友介绍何青进入国德老年公寓上班。其间,医院的事业编制招考,却割舍不下与老人的感情,也因看好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最终选择留在国德老年公寓。从基层护理员干起,凭一腔热情,靠专业技能,一步一个脚印,如今28岁的何青已被提拔为副院长。   朝气蓬勃,开朗大方,细致热情,何青的加入给暮气沉沉的公寓增添了青春的气息。小到穿针引线、生活采买,大到生病住院、养老金保管,老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何青。   公寓里失能失智老人多,刚入职,何青就遇到一位性格怪异的老人。83岁的吴奶奶患有糖尿病,每天要注射胰岛素,老人不配合,还时常动手打人,医护人员都不愿给她打针,何青自告奋勇。有一次,吴奶奶坐在轮椅上,何青正为其注射胰岛素时,老人突然往她脸上吐口水,面对老人无礼的举动,何青并未责怪她,还是忍着恶心帮老人注射完。过后,一个人躲在办公室大哭,甚至一度想放弃。然而,当初的选择是自己做出的,哪能轻言放弃?为此,她调整好心态,把委屈当表扬,坚持拿真心对待每位老人。   老年公寓的工作枯燥、劳累,可何青却能认真做好每件小事。基层养老院内缺乏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出身的她主动承担起院内护理员技能培训工作,她每天带领大家深入一线查房,为护理员示范规范操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何老师”。   今年大年三十上午,98岁高龄的张爷爷突发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平日里处理老人事宜的养女也到福州姐姐家过年,无法及时赶回。了解情况后,何青马上拨打,并跟着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垫付医药费,经过及时抢救,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春节加之疫情影响,医院内一时请不到护工,何青便留在病床边照顾,连年夜饭也顾不上回家吃。   张爷爷的事还没交接完,院里就接到封院管理的通知,何青来不及与家人团聚便投入抗疫一线,在老年公寓隔离区待了整整25天。疫情初期很多老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让他们出门,又不让家属进院探视,还要戴口罩,会闹情绪甚至发脾气。何青耐心劝导,一遍一遍给老人宣教防疫知识,还想着法子逗老人开心,慢慢地老人都能理解并配合院内工作。“不仅要照顾好老人的身体,还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她心里,早已把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其实老人就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zztz/5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