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西城社区化自救互救科普培训基地
年底,时逢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个全民讨论的热度尚未散去~
地铁再次发生至少两起猝死
地铁六号线天涯副主编以及深圳地铁IBM年轻管理者当年都曾引起极大的影响并令人唏嘘不已。
而因为及时有效抢救并运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成功案例,包括去年白云观游客猝死以及清华学生猝死被成功抢救两起事例。
白云观游客及清华学生猝死被及时有效抢救成功的两个案例,让人们深深感到:第一目击者-“路人”或许是救命恩人。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有人突然倒下,目击者(或第一反应人)立即识别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和电除颤)是成功救命的关键。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是成功救活心脏骤停者的最重要因素。但据我国学者年发表的研究数据,中国大中城市仅4.5%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瑞典的研究显示,有60%的人接受了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其中39%的人接受标准心肺复苏,20%的人接受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仅胸外按压,无人工呼吸)。“相比什么都不做,即使最简单的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也能将30天存活率提高到13.5%。更为重要的是,瑞典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率这些年也在持续上升:从年~年的40.8%,上升到年~年的68.2%。人工呼吸美国政府主管部门授权专业社团开展师资及从业者培训并发放证书,成效明显。目前,西雅图的现场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已达25%~30%,代表全球的最高水平。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制订了《医疗急救管理条例》、修订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管理办法》,心肺复苏培训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年8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与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发布了《现场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第一目击者”的及时参与和正确操作,能够为后续医务人员的专业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在应急处理中起着“生命链”的关键作用。现场演习
我国每年至少有54万人发生猝死,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仅1%,心肺复苏普及率也只有1%。而国际平均水平为10%~15%。急救成功的关键是前4分钟,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但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医生的到来别无他法。而被誉为“全球第一救命技术”的心肺复苏术,这一简单易学的技术未能在大众人群中得到普及,导致其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社会化专业化培训理念尚未形成多数均以形式走过场为主,并没有做到针对社区各单位、街区物业管理人员、照料中心的护理人员、每个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做一对一反复演练。现场演习心肺复苏科普虽是一项科学卫生事业,但更是一项社会卫生工程,仅靠卫生部门远远不够。年8月起,由北京市馨香为老服务促进中心、九三西城区委社会服务部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联合打造的“海馨健康小屋”,联合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以“小地方办大事”为原则在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的“海馨健康小屋”(德胜门内大街号),建立了一个扎根社区的以提升第一目击者行动能力为目标的社区急救培训普及基地。现场演习在疫情常态化格局下,急救培训采用线上直播授课与线下互动训练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打破了旧有培训方式,真正为民办件维系生命的实事。此次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参与开展社会化培训并发放证书不失为一项新的创新尝试。应急大课堂合影在社区培训普及基地配备相应的模拟人、体外除颤器设备和急救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现场反复演练、一对一指导,并进行真操实练性比赛。如:“以考代培”的竞赛活动,组织各个社区,组成“第一目击者”志愿者竞赛队,设置不同主题,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操作竞赛提高百姓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流程图“海馨健康小屋”社区培训普及基地为民众提供了更合理的自助自救及自救后急救知识的学习,使民众掌握更多除心肺复苏以外的心肌梗死、卒中等急救知识和技能,为专业人士提供更多后续急救的机会,在不同维度与专业人士有效衔接,以更好的完善生命救治链。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希望更多的人能用正确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守护生命。END
—编辑:徐斌伍文清图片来源于现场拍摄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更多精彩推荐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zztz/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