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之下须护ldquo心rdqu
心脏病在冬季是高发疾病
老年人怎么做好冬季保养?
1月9日
郑州新闻广播《医生说》节目
邀请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卢革新
为听众普及相关知识
心脏病患者冬季如何保养?如果患有了该病要及时进行治疗,并且患者家人要精心的护理患者,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康复。
一、保暖
在冬季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天气预报,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如果天气很冷的话,要尽量少出门,如果出门最好戴上口罩、帽子和围脖等,特别要注意不要迎着风走。
二、喝水
冬季天干物燥,人体水分流失很大,所以要多喝开水为身体补水,这是冬季冠心病患者的注意事项之一,也是是常见的冠心病的护理要点,冠心病患者最好在每天晨起和睡前都喝一杯白开水。
三、情绪
冠心病患者要乐观豁达,切忌暴怒、惊恐、过悲过喜,还要注意消除低落的情绪,学会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可以在平时多听听一些轻松、愉快、舒缓的音乐,闲时还可以养花、种草、养鱼等。
四、睡眠
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尽量少熬夜或不熬夜,并且在临睡前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小说或电影。冠心病患者不可醒来立马起床,要在床上躺一会儿。
心脏病患者吃什么好?1、吃苹果可防血管硬化
研究显示,每天吃两个苹果能够减少人体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吃苹果还会增加血中维生素c的含量,平均可提升34%。每天吃苹果可以减少肠内的不良细菌数量而帮助有益菌繁殖,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也同样可以起到预防高血脂和血管硬化等与生活习惯有关的病症的作用。这是心脏病的饮食中比较重要的方面。
2、多吃鱼也不容忽视
长期规律地吃鱼远比单吃心脏病药还要好,而且安全、无副作用,是重要的心脏病的饮食。长期吃富含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对于心血管病人所产生的保护效果,近年来已经由很多的学术研究所证明,特别是吃那些生活在寒带水域的深海鱼类,如鲑鱼、鲔鱼等,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达52%以上。
如何预防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心脏保健。正常人的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稳定而有规律地跳动,心跳频率为60─次/分钟。当心跳的频率和节律发生改变时,即发生了心律失常。那么具体的七项保健措施为以下所述:
保健一:正确对待、心胸开阔。不要因为患了心律失常而忧心忡忡。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并非不能控制。
保健二: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按时服药。
保健三: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急剧激动或情绪过度忧虑,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保健四: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
保健五: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宜清淡,少辛辣;不宜暴饮暴食;少饮浓茶、咖啡、冷饮等;戒烟、酒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一环。
保健六:医院检查,复查有关项目,合理调整药物。
保健七: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劳累,保睡眠充足,并适当地进行锻炼;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患者,才应长期卧床休息。
冠心病的预防1、一级预防,指尚未发生冠心病而采取的非药物预防措施。如戒烟、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身体、调整精神、心理状态等手段。 2、二级预防,指患有冠心病后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疾病采取药物治疗,旨在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属于预防冠心病的一线药物,它主要通过通过阻断血小板激动剂血栓素A2的合成发挥其抗血小板的作用,长期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新型抗血小板要为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2、降脂药物:很多研究均证实,使用阿托伐他汀钙或瑞舒伐他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30-40%,而且可以总病死率22-30%,并减少介入治疗、搭桥手术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脂药物的使用原则是以胆固醇高为主者,采用他汀类药物,以血清甘油三酯增高为主者采用贝特类。他汀类药物除了清除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还可以减少脂质斑块中的LDL-C,恢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增进斑块稳定性。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与阿司匹林以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有叠加作用,冠心病患者均需使用。对高危患者、老年人、前壁心梗者、有心梗病史患者、左心室功能减退者均要终身服用此药。 4、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5、抗心律失常药物:欧洲和北美的多项研究证实,胺碘酮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有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心律失常死亡及心搏骤停。治疗过程中宜低剂量维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6、ABCDE方案:将以上5点和一级预防结合起来即为冠心病预防的ABCDE方案。 A: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 C:降胆固醇,戒烟; D:控制血糖,合理饮食; E:有氧运动,参加病人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jc/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