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医生病人没护理好ICU护士我已经

  8月3日上午,医院胸外科一台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正在紧张进行。在手术台边上,一名全副武装的医生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个手术细节和主刀医生动作。

  他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他叫张胜,是医院ICU(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一个内科医生为何出现在胸外科的心脏手术现场?

  这得从胸外科和ICU两个科室的一场争议说起。

“术后患者管理”问题带来的争议

  医院胸外科每年有将近例的心脏手术,几乎所有的心脏术后病人都需要在ICU度过最危险的第一个晚上。

  而心脏手术对于外科医生、麻醉医生、ICU医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而危重症的心脏术后患者,术后监护更是重点。

  病人手术结束后从手术室到ICU,要经过几次的搬动,而且需要更换微泵,微泵里往往装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药物,加上心脏病人术后全身插满了各种各样的引流管、静动脉导管,如果在交接期间不能很好衔接,会造成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这对于脆弱的术后病人的安全是一个威胁。

  当患者在这个衔接过程中生命体征出现超常变化时,焦急的心胸外科医生会抱怨护士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迅速,梳理微泵输液皮管等花费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而ICU护士抱怨术后患者输液皮管转入时就过于混乱,导致花费时间长,而更换微泵会造成药物短暂停止,短时影响血压是不可避免的。反过来,ICU护士有时也抱怨胸外科医生,问题没有搞清就胡乱指责。

  另一方面,作为主刀的胸外科医生,习惯于主导术后治疗,虽然在ICU期间的医嘱是由ICU医生开出的,但是外科医生总喜欢自己下医嘱让ICU护士执行,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同医生意见不统一,护士执行难现象。这其中产生的问题是,双方医生互不信任,最后干脆是“谁的病人谁做主”,ICU一有事情就直接呼叫胸外科医生。于是胸外科医生、ICU医生、护士三个主要群体之间的相互抱怨渐渐在升级,医院和病人来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如好好商量达成共识”

  怎么办?必须要找到一个彻底解决的办法。

  坐下来,谈!有话直说,大家都说出各自想法,相互找找“岔子”。

  “与其一味地相互抱怨,还不如坐下来好好商量如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对两个科室是好事,最重要的是病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张胜说。

  于是,胸外科和ICU两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坐在了一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双方开始试着去体验彼此的工作后,再来商讨流程上是否需要改进。

  接着,ICU医生护士在走进手术室观看心脏病人的手术全过程,了解病人如何麻醉、如何手术以及如何护送至病房后,提出可以将床铺、微泵从ICU直接带入手术室,减少更换次数,保证患者术后血压平稳。还主动实行护理术前访视,ICU护士在患者手术前就到病房访视,提前告知患者术后在ICU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正确表达自己的手语需求。同时,还开展术后回访,了解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开展工作。

  而胸外科和ICU的医生们也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明确了术后患者管理的责任主体由ICU医生主导,并负责日常用药、观察,处理各类情况,必要时联系胸外科共同商讨。在诊疗理念上,双方共同遵循心脏术后监护的理念。

  通过相互的了解,两个科室的对接越来越顺。

打破学科壁垒,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围绕着心脏手术患者的无缝对接工作,胸外科主动与ICU、麻醉科等关联科室组成团队,一切朝着病人安全出发。例如心脏术后的患者经历体外循环以及手术创伤后,体内环境以及各个脏器功能都有自身特殊的变化,不同的心脏疾病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各有不同。对此,胸外科的医生加强了术后注意事项的交待,让ICU的主管医生和护士能更清楚患者的术后变化,以便提供更细心的呵护。

  “监护与呵护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行为境界,有时候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医院胸外科主任陈保富在与ICU的协调会上说。

  为了两个科室配合更加默契,心胸外科与ICU相互邀请对方科室的医生参加同行评议,并多次召开两个科室的协调会。

  “我觉得现在两个科室之间无缝对接的氛围在慢慢形成,无缝对接的技术细节也会不断改进,这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好现象。”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叶敏华说。

记者的话:

  从以往的一味抱怨到现在的相互理解,医院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打出一副“信任”和“共羸”之牌,从以往的“各干各”到现在的“一起干”,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来源:文化中心方永乐

编辑:小敏

觉得不错,请为我们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ff/79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