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丨冠心病介入论坛ldq

NEWS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已初步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乐观的应用前景,其独具的可被完全降解吸收的特点,可在支架降解吸收后解除支架对血管弹性的束缚,避免了金属长期留存体内,实现了介入无植入,尤其适合年轻患者和对金属过敏的患者。

年5月27日,第十五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隆重举办。大会特设完全可降解支架Channel,聚焦于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冠心病诊疗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完全可降解支架的最新专家共识、实践与技术现状、可吸收支架全寿命周期、术后DAPT等与BRS相关的临床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经验心得。

医院丛洪良教授,医院马根山教授,医院吴弘教授,哈尔滨医院于波教授,西安医院袁祖贻教授主持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医院徐凯教授,首都医科大医院彭建军教授,医院马雪兴教授,浙江大医院蒋峻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丁风华教医院的蔡尚郎教授共同出席本次会议并授课。

徐凯:

冠脉生物可吸收支架

实践与技术现状

为使BRS这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徐凯教授围绕BRS的主要循证研究、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DAPT、术者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在BRS介入术中的应用及患者随访,这七个方面对新发布的专家共识进行了详尽解读。

徐凯教授表示,随着国产BRS的上市,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已经从真正意义上迎来了第4次变革。本《专家共识》的发布,对规范临床医生诊疗流程与对手术适应证的把控起到积极作用。此外,BRS技术相较于DES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了《专家共识》作指导,“全降解、可吸收”的技术理念将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年轻的冠心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随着材料学和制作工艺的进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研制出更多疗效与安全性兼优的BRS,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治疗服务。

彭建军:

生物可吸收支架全寿命

周期的理解与思考

随后,彭建军教授与各位与会嘉宾分享了他对于BRS全寿命周期的思考。他指出,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并非像药物球囊支架那样一帆风顺。以雅培Absorb为例,年3月18日,FDA发布警告其增加远期血栓风险;年9月9日,雅培宣布Absorb因商业原因退市,但年发布的远期数据良好。

通过对BRS降解吸收的三个过程的分析,彭建军教授认为Absorb退市技术原因是因其未充分重视降解机理带来的极晚期风险。他指出,应充分理解BRS极晚期血栓机理,其降解特性决定了BRS血栓风险大于DES。

基于上述机制,彭建军教授紧接着对现有的BRS临床实践提出了自己在支架优化设计、适应证选择、靶血管直径、支架贴壁、术后DAPT时间这五个BRS置入的思考。

彭建军教授最后总结认为,聚乳酸材料降解机理的关键是酯键水解,主体侵蚀;而生物可吸收支架全寿命周期依次经历支撑阶段、降解阶段、康复阶段;其中平稳的降解过程是关键,注意规避贴壁不良和降解脱垂带来的风险;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支架涂层设计,合理选择适应证,同时避免小血管(<2.25mm)内置入;应尽量确保支架梁贴壁(通过PSP、保压等手段且术后需进行个体化的充分双抗。

马雪兴:

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实践两例

着眼于两例典型BRS临床应用病例的分析,马雪兴教授分享了所在中心19例BRS置入应用的经验总结。马雪兴教授指出,医院BRS置入多以男性病人为主,大多数为冠心病,病变集中在LAD。遵照PSP的技术规范,其所处中心尚未发现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情况。

因此,马雪兴教授强调,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行介入治疗需严格遵行PSP原则进行;同时,介入前冠脉造影对病变评估需仔细全面,有条件下应予腔内影像检查评估;除此之外,及时记录置入BRS前、置入BRS中、置入BRS后的影像非常必要,对进一步的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随后,丛洪良教授就本次讨论做了简要总结,他再次强调,对于初学者,腔内影像学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其次BRS置入术后的患者抗栓策略应在基于出血和血栓风险平衡获益的基础上充分个体化;术后的密切随访将有助于探明BRS的长期获益。

马雪兴教授总结称,BRS优势突出,其可以随时进行核磁和CT检查;解决部分患者排斥金属异物存留体内的心理障碍;不会阻碍再次血运重建的选择,利于再次介入治疗;解决部分患者对于金属支架存在的过敏反应;避免“金属牢笼”禁锢,恢复血管舒缩功能,年轻患者远期获益大,其进一步应用将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蒋峻:

腔内影像学技术在

BRS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

冠脉造影作为PCI介入的金标准,由于其为二维成像,在判断斑块成分、负荷量及真实形态学特征、预估狭窄程度和判断参考血管尺寸方面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蒋峻教授则以此为主题,就腔内影像学在BRS置入前的病变评估、置入后的即刻评估、置入后的随访观察展开了深入解读。

他谈到,腔内影像学在BRS置入前的病变评估主要指标包括: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病变长度、参考血管大小、重构指数等。上述指标的评估有利于优化手术策略,判断是否适用BRS置入(如避免在严重钙化病变及小血管中置入),选择合适的预处理球囊进行充分的病变预处理、依据参考血管大小及病变长度选择最优的支架规格、选择精确的置入点以避免地理丢失,和选择合适的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充分合理的后扩张以减少残余狭窄等。

在腔内影像学在BRS置入后的即刻评估方面,置入后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lcbx/8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