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你研究过吗
导读
心血管疾患者多合并烦躁、抑郁、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同时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产生轻生等后果。“双心护理”模式是在注重患者心血管疾病整体护理的同时,强化心理护理的现代护理模式。
来源:心血管病二科
作者:徐飞
“心病”增加冠心病死亡率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加重躯体疾病。抑郁、焦虑情绪会影响供血和血压,从而影响心脏功能。有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后其心血管病病死率平均增加4.1倍,多数患者在心梗6个月内死亡。
冠心病人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到位。不少患者出现不同症状时,来往于各个科室之间,但始终对自己的病情不甚了解,因此容易乱猜疑。其次,在以往的治疗中,多数心内科医生将治疗重点放在躯体症状上,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此外,心脏病即使经过治疗,也容易复发,这不免让有些患者忧心忡忡。
为此,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门诊”的诊疗模式,即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双重诊疗。据了解,年至今,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我院心血管病二科在宋祥和主任的倡议下,也开设了“双心诊疗”。
三类人该看“双心门诊”
第一类是,医院进行检查后并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常因自觉胸闷、胸痛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加上听到周围有人因心脏病去世的消息,而越发惊恐、忧虑不安;第二类是,患者有胸闷、心悸的症状,心电图仅表现为早搏,并没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医生解释不正确,而导致患者心脏病不重、精神压力很重;第三类是,患者曾接受过介入、搭桥、起搏器植入等手术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尽管手术治疗很成功,但由于经历了急救、手术、病友死亡等刺激,再加上对疾病预后缺乏了解,产生了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现在的门诊病人中,第三类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做过心脏病治疗的人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不过,患者如果出现上述问题,都应该及时到“双心门诊”就诊。
心理问题要及时调节
在“双心门诊”,医生一方面询问患者心脏病的进展,另一方面让患者做一些心理量表。根据测试结果,将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成“轻、中、重”度。
对于轻度患者,心脏病专家将疾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也会告诉患者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中、重度患者,还会辅以药物治疗,以消除抑郁、焦虑症状。
编辑:宣传科
往期精彩《高考报志愿,你该报医学院?》
《专家一语道破:癌症常常是“省”出来的,病经常是自己“找”来的!》
《医院开启青岛、威海对标学习之旅》
《医院一群白大褂们排队等着被扎针??》
《9岁小学生颈椎变成一条直线,家长发现时已晚了!》
《药材丨识中药——紫草》
《根据症状,看什么科,这里一目了然……》
《中药丨学一味中药——枸杞子》
长按,识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lcbx/5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