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三高,少吃肉错,这样反而老得快肥肉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科学健康养生知识!
防三高,少吃肉?错,这样反而老得快!肥肉没事,『油泼面』最可怕
揭秘糖尿病,心脏病的真凶?
在没有科普的年代里,我们会认为『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
很多人会认为,人之所以长肉,是因为大鱼大肉吃多了,身体之所以长肥肉,是因为肥肉吃多了?
现在,还有很多专家认为,血脂高,就要低脂饮食,少吃油,而很多患者发现,低脂饮食后,血脂却怎么也降不下来。
而反而像我们这种人,每天吃肥肉,体脂,血脂都很低,一点都不胖。
还有很多读者问我,低碳高脂饮食,血脂会不会变高,本身高血脂,能不能低碳高脂,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
我以前一直在强调一点,低碳是降低甘油三酯最快的方法,高脂饮食不会增加血脂的含量。
当然,口说无凭,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研究,这个研究发现,吃两倍甚至三倍的饱和脂肪,也不会增加血液中的饱和脂肪的含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先来个小科普,我们吃的的营养物质,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摄入米面糖等碳水化合物后,会被各种酶转化为糖,给机体细胞供能。
蛋白质经蛋白酶转为多肽,再经肽酶转化为氨基酸被吸收。
脂肪在胆汁的帮助下,变成脂肪颗粒,再经脂肪酶变为甘油和脂肪酸,给人体供能。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有疑问,米面等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糖,给身体供能,没有问题啊,米面糖吃多了,为什么会长肉呢?
没错,当我们摄入碳水化合物不多的时候,身体可以完全消耗这些糖分,是没有问题的,可能不会长肉。
但是,当你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我们都知道,米面糖消化快,升糖也快,胰岛素也会随之飙升。
当摄入过多的糖,人体无法消耗,同时,胰岛素处于高水平,胰岛素(储脂激素)会给肝脏下指令,把多余糖储存起来,用来备用,储存方式就是变成脂肪。
很多人都听过这种说法:中老年人要少吃肉,肉吃太多会导致三高。
其实,这是错误的。中老年朋友如果不注意营养均衡,拒绝吃某些食物,反而容易加快身体器官功能衰退。
营养专家说,中老年人应该吃肉,只是吃法要注意。
吃肉,并不一定会导致胆固醇上升如今,网上关于“肉吃太多,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三高”等可谓铺天盖地,这让老年人对吃肉导致血胆固醇升高的担忧更强烈。
实际上,肉类中的胆固醇对于升高人体胆固醇的作用,并不是那么耸人听闻。
人体内的胆固醇有两个来源,大约70%~80%由肝脏合成,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来自饮食。
而且,食物中的胆固醇其实是一种脂类。它是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合成维生素D、胆汁和部分激素的材料。
正常饮食情况下,食物中胆固醇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影响有限。不用过于担心食物中的胆固醇,更不要以为只要吃肉就会导致胆固醇高。
吃肉,该注意的是脂肪虽然肉类中的胆固醇不用太担心,但很多胆固醇丰富的肉类,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和羊肉),依然要少吃。这类肉中的脂肪里,往往含有大量不利健康的饱和脂肪酸。
所以,吃肉应该尽量吃瘦肉,少吃肥肉。
肉与豆类搭配,防止动脉硬化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可以乳化血浆,让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不向血管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比如瘦肉炒黄豆、炖肉加腐竹等方式均可。
吃畜不如吃禽,吃禽不如吃鱼吃肉有讲究,记住一句口诀:“吃畜不如吃禽,吃禽不如吃鱼”,就是说吃猪牛羊这些畜类的肉,不如吃鸡鸭鹅这些禽类的肉;吃鸡鸭鹅,不如吃鱼类海鲜。畜类肉里面脂肪含量高,不易消化还影响血糖血脂;禽类脂肪较少,而鱼肉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
换句话说,老年人的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蛋白质利用率低,所以建议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主要是少吃红肉,尽量吃白肉。
鱼肉好消化,脂肪含量低,而且还有各种营养蛋白质,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吃鱼肉不仅影响很小,还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老年痴呆,而海鱼要比河鱼更有益。
老年膳食“十个拳头原则”我国老年人膳食宝塔,对每类食物每天的摄入量都做了推荐。但这里面的各项数据确实比较细,不好记忆。因此,有营养专家还概括了“十个拳头原则”,即“肉:粮:奶和豆:菜果=1:2:2:5”(以重量比计算)。
建议老年人经常根据自己拳头的大小,来粗略估计每天各类食物的进食量(烹饪前的重量):
不超过:一个拳头大小的肉类(包括鱼、禽、蛋、肉)
相当于:两个拳头大小的谷类(各种主食,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
要保证:两个拳头大小的奶、豆制品(各种奶制品、豆制品)
不少于:五个拳头大小的蔬菜水果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老年人吃肉的时候记住这些原则,就不用担心胆固醇升高的问题。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lcbx/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