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睡眠不足有抑郁情绪的风险更高但熬夜
“一直熬夜一直爽”“边熬夜边泡枸杞”,说的是你吗?
医生提醒:经常熬夜,不仅记忆力会下降,大脑中的代谢产物也无法被及时清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随之增加。
此外,长期睡眠不足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是常人的1-4倍!
但……熬夜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Vol.1
睡眠不足更易患心脏病
发表在Cardiovascular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的发现:睡眠不足是弱势群体患心脏病风险更高的原因之一。
这是第一项基于人口的大型研究,旨在研究睡眠不足是否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穷人患有更多的心脏病。
研究发现,睡眠过少可以解释男性特定职业群体和冠心病之间的联系。
此外,睡眠过多或过少同样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对近50万人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即使你不吸烟,经常锻炼,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也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有高心脏病遗传风险的人来说,每晚睡6至9小时可以抵消这种风险。
Vol.2
睡眠不足会损伤心血管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人群患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较高。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xperimentalPhys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7个小时的个体机体血液中三种生理学调节子(microRNAs)的水平较低,其能影响基因表达并在维持血管健康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研究者表示:睡眠有助于调节炎症细胞骨髓的生成和血管的健康,相反,睡眠中断会破坏对炎症细胞生成的控制,导致更多的炎症和心脏病的发生。
Vol.3
失眠会增加次日30%的焦虑水平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失眠或会让机体第二天的焦虑水平上升30%。
研究者表示,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能够让人保持冷静并减少机体压力水平。
研究者还表示:缺乏睡眠会以一种剂量反应的方式来放大机体的焦虑水平,慢性睡眠不足和急性完全睡眠不足常常会显著增加健康个体机体的焦虑水平。
Vol.4
睡眠不足会加快阿尔茨海默症
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剥夺增加了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蛋白tau的水平。
在对小鼠进行的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失眠加快毒性的tau蛋白团块在大脑中扩散——这是大脑损伤的前兆,也是痴呆症产生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Vol.5
睡眠不足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的结果表明:失眠可能会影响肝脏产生葡萄糖和加工胰岛素的能力,增加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肝脏脂肪变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
但医院`的一组研究人员解释说,“葡萄糖不耐受是由于食物摄入量或能量消耗的变化还是失眠本身的变化所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楚。”
Vol.6
关于睡得晚,你还应该知道这些
1、几点睡觉,算是熬夜?
其实这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人在夜间0点~4点之间容易获得深睡眠,正常成年人一般在入睡60分钟后才会进入第一次深睡眠。因此,建议在晚上11点前开始进行睡前准备工作。
但也有人会问,每天晚10点睡,6点起,是非常健康的作息安排。那么如果每天凌晨2点睡,上午10点起呢?
虽然同样是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晚睡确实不太好。之前有研究表明,晚睡的人更容易吸烟、喝酒;另外晚睡的人很难保证和早睡的人一样的睡眠质量,而且白天更容易感到累,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的体验。
但很多人因工作等问题,无法早睡,那么在微医君看来如果你每天都能保证2点睡,10点起的睡眠规律,问题也不算大。相比于这个问题,其实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养成一定的睡眠规律,这才是最重要的!
2、我晚上睡不着算失眠吗?失眠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并不仅仅指晚上睡不着觉,主要表现有:
●入睡时间延长,一般超过30分钟。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2次及以上,或者凌晨早醒。
●睡眠质量下降,浅眠、多梦。
●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
●日间残留效应:次日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
根据失眠的时间,也分为:
一过性失眠:失眠时间在1~6天内,常常由环境因素的改变所致,去除干扰因素或适应新环境后,睡眠就可恢复。
短期失眠:一般失眠持续1~3周,常常因精神紧张或躯体疾病引起,精神因素缓解或疾病痊愈后,失眠多会消失。
慢性失眠:失眠持续3周以上,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
从临床上看,一过性失眠可以自身调整解决,而短期失眠,无法自身调整,失眠超过3周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3、不是不想睡,有晚睡强迫症,怎么办?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似乎不够夜深的话就会睡不着觉,总之身体都在不由自主地等着一个时间点,确认已经劳累到不行了,两点三点不止了,才会睡着。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
●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强迫自己早起,闹钟一响必须起床,白天不要再上床睡觉。坚持早起1个星期,相信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早早上床。
●认清自己晚睡习惯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时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
●给自己营造一个适宜入睡的环境,灯光调暗,身体尽量放松,一切都按照你觉得舒服的方式来。
●准备入睡时,要远离各类电子产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调成静音。如果非用不可,至少记得把屏幕亮度调暗。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zl/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