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脏骤停的预警信号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活动突然中止,导致患者无反应、没有正常呼吸也没有循环体征的事件,若不迅速采取正确方法,就会发展为心脏性猝死。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就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不分年龄
心脏骤停的发生不分年龄,主要发生于有(可能未诊断)结构性心脏病的人群中。
?65%-70%的心脏骤停可归因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30-40岁以下的病例中,这一病因的比例明显更低。
?10%的心脏骤停由其他类型的结构性心脏病所致,如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在30岁以下病例中,此类病因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
?5%-10%的心脏骤停由心律失常引发,发生于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情况下,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没有任何结构性异常和心电图所示电生理异常的情况下,这些疾病常被称为原发性心电疾病。
重视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
多数会因脑血流量不足而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意识丧失,通常出现的前驱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胸部不适、心悸、呼吸急促和乏力。
但是,心脏骤停也并不是毫无征兆的。在更多患者中,身体其实早已发出了“警告”,调查发现:
?51%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发生前4周内有预警症状
?8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至少1小时出现过症状
?34%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24小时以上时出现过症状
预警症状通常出现以下表现:
?46%胸痛和18%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在女性中呼吸困难比胸痛更常出现
若出现心脏病相关症状,尤其是新发或不稳定的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寻求可能挽救生命的评估和治疗。
心脏骤停急救用药
01
血管加压药物
血管加压药物在心脏骤停中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高复苏期间重要器官如心脏、脑的灌注压,维持心脏、脑等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从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肾上腺素: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推荐,对于非可除颤心律而言,在专业人员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后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素,推荐每3~5min给予1mg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直至自主循环恢复。
?血管加压素:有Meta分析显示,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较单用肾上腺素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于提高其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具有明显优势。
02
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电击无效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有利于其恢复与维持自主灌注心律,协同电击终止室颤。
?胺碘酮: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中推荐,成人难治性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在复苏期间对除颤无反应时,应尽早使用胺碘酮。
?利多卡因: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中指出,利多卡因由胺碘酮的替代药物升级为与胺碘酮同等地位的成人难治性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患者在复苏期间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03
其他药物
?类固醇激素: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推荐,院内心脏骤停时可使用类固醇激素。
?碳酸氢钠:对于心脏骤停时间较长的患者,应用碳酸氢盐治疗可能有益,但只有在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血管收缩药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应用该药。
心脏骤停预后与结局
尽管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心脏骤停患者的结局仍然较差,不同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生存率差别巨大。
?大部分心脏骤停都发生在院外,尽管急救人员做出了努力,但仅1/3患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以及在所有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仅约10%的患者最终出院,其中许多患者存在神经功能损伤。
?培训心脏骤停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甚至心脏除颤,能够使患者更快得到救助,使得生存率提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zd/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