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求得的仙药神奇中药化州橘红

导语

化橘红传承中华五千年的药食同源文化,在明朝时期就被列为朝廷贡品。自古就有“鸟送橘种”、“龙化橘树”的传说,“何仙姑引橘红”、“州官止咳”、“李宗仁与橘红”等经典故事更为化橘红增添了传奇色彩与文化内涵。那么,化州橘红到底为何物呢?

  凯风网广东频道 供稿:樱子编辑:林子

1何仙姑为解民疾种橘红

你听说过化橘红吗?这是一味与仙人有关的药材。这味药材有何神奇疗效?与仙人有怎样的渊源?奇妙之处待我慢慢道来。

话说很久以前,在南国名山中火嶂脚下有个何姓村子,村中居民十有八九都患有咳嗽病,求医问药均不见好。有一日,风雨雷电交加,一阵“鬼旋风”吹到,把一个小姑娘卷到村边,引来众人围观。村中的何老伯将昏迷的小姑娘抱回家中救醒,得知小姑娘无名无姓,是个孤儿,在南山一财主家放羊。于是何老伯收她为女,并取名何氏女。这何氏女便是后来得道成仙的何仙姑。不久,何仙姑发现母亲时常咳嗽,问父亲何不请医服药?父亲告知:访尽名医仍不得治,仙姑虽心疼母亲却也束手无策。一天夜里,仙姑梦到仙人吕洞宾,得知中火嶂山上有一种橘红树所产的果子,可止咳化痰健胃行气。梦醒之后,仙姑决意要去寻找橘红,于是告别了父母及村民们,只身上路。

何仙姑(网络图片)

来到中火嶂山下,见树木参天,悬崖峭壁,仙姑一咬牙道:“就当登一回天!”她见坡就爬,遇石就攀,见果摘果,遇水就喝,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夜,遇见了女人国的娘娘,娘娘被她的孝心与善心所感动,将一棵橘红与两个果子赠送给仙姑,并叮嘱她速速下山,将果子煎水救民,树苗栽种繁值,造福百姓。

仙姑回来后将树苗栽种在宝山脚下,并把带回来的橘红果煎水分给村民们喝,村民们的咳嗽一夜之间均见好转。之后,仙姑再回中火嶂山上去拜谢女人国的娘娘,但到山中后,昔日的女人国已不复存在,却遇上了吕洞宾的牧童,突然间晕倒,然后牧童给她喂了一包仙药,于是仙姑得道成仙,从此开始云游四海。

橘红花开(图片来自网络)

据考证,化州橘红于南朝、宋朝已有种植,隋、唐、宋、元不断发展,明清享负盛名。橘红的生产和发展“红”了一千多年。据史料推测,化州橘红原为野生柚树,由于吸收了当地土质中所含的礞石可治顽痰、癖洁之奇药,再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渐进化而成。明朝时代,一衙差因在橘红树下取水煎药治好化州一州官的支气管炎而被发现橘红的药效。后来,这位州官将每年采摘的花果拿去巴结上司,之后逐级上传,最后传入皇室,被皇室列为宫廷贡品,化州橘红也由此闻名于世。清代时,化州橘红被朝廷指定为必贡品,定为御用药物。化州橘红亦由野生逐渐转为人工栽培。

2化橘红、橘红、陈皮有什么区别

陈皮、橘红及化橘红因同源,类似,在临床应用中比较混乱。人们经常将橘红与橘皮(陈皮)混为一谈,或将化橘红作橘红用。也有人认为橘红即橘皮。

陈皮(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1、陈皮橘红来源相同

陈皮与橘红同来源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因二者加工不同,故分为陈皮与橘红。橘成熟时采摘,剥取果皮,阴干称为陈皮。橘成熟时采摘,剥取果皮,去掉橘皮内部白色部分后(或直接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称为橘红。

化橘红则来源于同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干燥未成熟外果皮。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将果皮割成5或7瓣,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压制成形、干燥。前者俗称毛橘红,后者俗称光七爪。

2、三者形状各不同

陈皮饮片多为不规则丝片,外表面红黄色、橙黄色或暗红色,内表面黄白色或浅黄色;气香,味辛、苦。

橘红呈长条形或不规则薄片状,边缘皱缩向内卷曲,外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黄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内表面黄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圆点;质脆易碎,气芳香,味微苦。

毛橘红果皮呈对折的七角、六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也有单片者呈柳叶形。外表面黄绿色,密生茸毛,有皱纹及小油点;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一列不平整的凹下油点,内侧稍柔而有弹性;气香,味苦、微辛。

化州橘红(来源:茂名新闻网)

3、功效不同,需对症选药

陈皮又称橘皮,《本草纲目》曰:橘皮“和中理胃药则留白,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这说明陈皮和橘红在功效和临床应用上是有区别的。陈皮的功能为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脾胃气滞湿阻所致的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等多用之;橘红温燥之性胜于陈皮,功能为利气、消痰并兼发表散寒,故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用之为宜。

化橘红无发散之性,但性偏温燥,燥湿化痰之力较胜,兼能消食,故多用于风寒咳喘痰多、呕吐呃逆、食积不化、脘腹胀痛等,尤适用于寒痰、湿痰所致的咳喘痰多、胸膈胀闷。

3八一八名人与化橘红的那些事儿

中国橘红,化州特产,历史悠久,治咳养生,明清贡品,饮誉中外。不少历史名人与橘红有缘,据不完全统计,历代颂赞化州橘红的知名官员及文人学士有60多人。名人与橘,情缘绵绵。

1、冼夫人以橘红树为证,示爱坚贞终生相佐不渝

冼夫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是我国历史上岭南百越俚人首领,历经梁、陈、隋三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史称谯国夫人。据说,她不仅常饮用橘红茶、橘花茶,而且与冯宝联婚时,曾以橘红树为证,以示爱情坚贞,终生相佐不渝。

冼夫人铜像(来源:广东茂名滨海新区)

2、清朝粤西状元林召棠橘园吟诗

林召棠,清朝粤西唯一一位状元。他在辞官归里后,专心教育,著书立说,培养人才。他常来化州橘园游览,吟诗作对。有《赖家园诗一首》云:“一半山樽隔苑墙,高低林坞复陂塘,倚栏波彩凫鸥乱,压树霜黄橘柚香。地僻不嫌藏曲径,我来频欲借匡床。扣门恰有潘翁住,细酌松醪月色凉。”

3、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橘红的详细记载

清代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对化州橘红记载甚为明了:吾粤多橘柚园,汉武帝时,交趾有橘官长一人,秩一百石,其民谓之橘籍,岁以甘橘进御。王逸云:“东野贡落疏之文瓜,南浦上黄甘之华橘。”是也。唐有御柑园,在罗浮。按罗浮柑子,开元中,始有僧种于南楼,其后常资进献,其属有赭、黄二色,大三寸者,黄者柑,红者橘也。化州有橘一株在署中,月生一子,以其皮为橘红,瀹汤饮之,痰立释。曩亦进御,今为大风所拔,新种一株,味不及。化州故多橘红,售于岭内,而产署中者独异其类。……

《广东新语》(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四、广东人的靓汤药膳离不开那一味化橘红

药食同源的“南方人参”化橘红具有理气化痰,健胃消食,对于脾胃气滞所致腹胀积食,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均有效果。而广东人,又善于用药入汤,将治病与养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1、橘红南杏炖鹧鸪:化痰理气消滞除胀

中医认为它具有散寒理气、健胃消滞、祛湿化痰的功效,性温且辛香之味醇厚,对痰多咳嗽、肝胃气痛的疗效胜于各类橘皮,历来为医家所喜用。配以南杏炖鹧鸪,醇香清润可口,有化痰理气,消滞除胀的功效,既是夏秋咳喘的药膳,亦是中秋时节消食除积的汤饮。

化州橘红炖瘦肉:醇香甘润可口,有宽中消食、化痰止咳之功。(图片来自网络)

2、橘红清炖鸡汤:清肺抑火止咳化痰

暑燥与台风雨交替时,最易引发肺燥、咳嗽等症状,以橘红清炖鸡的汤饮,气味醇香可口,有清肺抑火、止咳化痰之功,是一款养生的汤品,同时又是症见气促痰多、胸闷不适的老年人肺气肿的药膳汤水。

3、橘红北杏炖羊胎盘:养肺健脾理气平喘

冷暖交替时最易诱发哮喘发作,春日时多为冷哮喘,除了有哮喘的一般症状外,会伴有形寒肢冷,痰白滑稀,苔质淡并喜热饮。常言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食疗法可强壮体质,降低机体对外界的敏感状态,减少哮喘发作或发作程度。中医亦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症宜用性温味甘、辛能开胃理气、化痰止咳止渴的橘红配北杏炖性温甘的羊胎盘。

4、化橘红茶:护肤抗疲劳

化州橘红平时可当茶常饮,无任何副作用,可养颜、保健、强体、消除酒积、烟积等。正宗的化橘红味甘、性平,能养肝明目,其所含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从而起到“清肝明目,祛毒散火”之功效,在熬夜过程中或者之前、之后,可以经常性地泡化橘红茶喝。或将化橘红两个切成碎片或打成粉末,放入玻璃瓶,再加入纯蜂蜜克,浸泡30天后,取一汤匙用温开水冲稀后早晚饮用,有驱寒、润肺、祛油腻、祛脂肪、开胃消食、排毒养颜的作用。

橘红茶(中国文化产业艺术网)

结束语

上天眷顾着化州,赐予这个“中华一宝”——化州橘红,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好好珍惜,利用好传统中药的“新招”,必定如歌曲《橘州梦想》所说,“小小橘红,红遍全球,橘州梦想,世界绽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zd/46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