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对心源性疾病的认识杂谈

白癜风医疗 http://pf.39.net/xwdt/180301/6074180.html

中医发展到现在,有一些人议论说中医不科学,还有一些人议论说中医必须学经典,遵循古法经方。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失偏颇,邓小平有一句名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其实,中医不是靠一些深奥的词句存在的,而是靠真实有效的临床疗效。

中医的古代理论不管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只有临床能治愈疾病才是硬道理。话又说回来了,治愈疾病靠的是准确的诊断,那准确的诊断靠什么,靠理论和经验,以及医生的胆识和悟性。有人会说,那还是离不开中医的理论啊!是的。中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至今仍是指导中医的理论纲领,离开了这些经典理论纲领,一个中医医生想达到较高的高度和水准,无疑是痴人说梦。随着现代医学和高科技的发展,中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和仪器,会有很大的助力。丰富发展中医的新理论、新观念、新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单靠某个科研机构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毛主席曾指出: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中医的发展也应该是这样,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中医的经典理论辨证施治法则指导,按照中医的理论方法和现代医学的一些认识,互相参酌,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遣方用药治愈疾病,解决患者的痛苦。啰嗦了半天,可能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举个例子说,就容易明白了。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部分人,因为身体局医院做检查,听起来本来是小毛病,常见病,可是西药中药治疗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见好转,病情无法消失。一些医生遇到这类情况也是非常迷茫:理论上不是什么疑难病,怎么就是久治不愈呢?譬如“慢性咽炎”,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最有体会,咽部感觉有东西壅塞在咽部,怎么咳嗽都清理不出去,可是围医院做检查,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病变。有中医会说,这是“梅核气”,肝气郁结所致;也会有医生说,这是上焦有火。而西医会诊断为慢性咽炎。可不论是中医中药,还是西医西药,治疗很久后都没有明显效果。为什么?理论上错了,多数所谓的“慢性咽炎”不是咽部局部病因所致的症状,而是心脏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这种心脏病是“心功能不全”。读者看到这里会愕然,慢性咽炎怎么会是心功能不全?因为我自己也曾被这种所谓的“慢性咽炎”症状困扰多年,开始只是感觉咽部有异物感,想通过咳嗽喝水来清嗓子,可是怎么治疗都不见效。翻查了不少中医书籍和中医杂志,什么菊花、金银花、薄荷,什么胖大海、青果、麦冬,什么罗汉果泡水喝,什么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喝了不知道多少剂,统统无效。后来,我因高血压心脏病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困扰我的“慢性咽炎”、“颈椎病”、“顽固性荨麻疹”几个症状都消失了,正好我看了一本名为《八种危重病的抢救》的书后,才知道西医有一种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症状就包含“慢性咽炎”、“颈椎病”、“顽固性荨麻疹”等等的症状。中医书籍是没有心脏病这一病理名词的,西医五官科不接诊治疗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并非直接是心脏病,譬如冠心病等,患者的心功能不全表现出来的症状和慢性咽炎类似。如果把这种病当作中医的上火和西医的炎症来治疗,怎么会治愈呢?慢性心功能不全还会出现慢性胃炎、食管炎等消化系统症状,还会出现其它好多症状。

心脏病在远离心脏的器官或者组织出现疾病症状,一般心电图又不容易发现异常,这就难坏了诊断疾病离不开仪器检查的西医。一些基本功不扎实的中医,以及一些平常以什么都属于上火看问题的中医,也难以治愈。

我曾经见过一位老中医,一个“慢性咽炎”患者找他看病,他开出了十全大补汤加砂仁、木香、丹参给予治疗,我那时候还不明白“慢性咽炎”是心功能不全出现的疾病症状,还是局限在中医的上焦火旺和肝气郁结的认识当中,对这位老中医的处方深感怀疑,可患者下次来复诊,却说症状减轻很多,我当时还感觉十分不解。后来想起这件事情来,悟到十全大补汤是气血双补,也就是西医的强心作用,提高和改善心功能。加上砂仁、木香等理气的功能,和十全大补汤相得益彰。心功能不全得到改善,心功能不全出现的“慢性咽炎”症状当然会逐渐减轻。

曾经有一名中医硕士生因患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痛疑似三叉神经痛治疗三年逐渐病情加重来找我看病,我给予知柏地黄汤加补骨脂、骨碎补、续断、丹参、生脉饮等治疗,患者服药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他问我从什么方面给予治疗的。我说,“你这个病从中医辨证施治是肾阴虚,知柏地黄汤是补肾阴的经典药方。从西医来说应该是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和血管不能正常保证你的牙周区血液正常循环所产生的疾病症状。”没有想到他淡淡地回了我一句:“你的观念太新颖,不好让人接受。”一个临床多年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尚且不能理解我的中医新观念,那么缺少医学知识的人更会对我的中医新观念质疑不解,嗤之以鼻。中医治疗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国解放后各中医名家的著作和各中医杂志多有论述,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总会有部分人臆语:“中医不懂心脏病,中医不能治疗心脏病”。说这种话的理由是,中医古典书籍里面,没有专门心脏病论述和心脏病治疗的条目。传统中医书籍里面的心,多是泛指西医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不是西医所指的心脏病。这一点的确是事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古代中医书籍里面没有直接写入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心脏病症,主要是受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文字狱的威胁所致。

从孔子写作《春秋》开始,儒家一家独大,形成了写书立论,都要秉承“为君讳,为尊者隐”的笔法理念,不直接明言议论君主的错误毛病。就连一些中药名称为了避免朝代皇帝名讳和年号,都要改名。譬如玄胡改成元胡,玄参改成元参,以避开唐玄宗的年号,何况一个“心”字也。

古代能够编写书籍的中医医生,都是一些熟读孔孟书籍的人,俗称儒医,必然也要秉承他们的写作规矩,把原本是心脏方面的疾病,归咎于其他脏腑,由于这种原因,才导致古代中医书籍没有心脏病方面的专门论述条目条文。

有人会质疑,中医是否能够治疗心脏病?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医古代书籍里面没有心脏病条目,就一定不会诊断和治疗心脏病,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从中医两千多年前编撰的书籍,或者新中国成立以后诸多中医名家的著作也好,或者是出版的各种中医杂志和中医药报纸等文献杂志,记载论述中医治疗心脏病的验案比比皆是。特别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心脏病的中成药更是琳琅满目。中医用两千多年时间编撰的《内经》一书,就认识到心是人体的君主器官,心一旦发生疾病,十二官皆危,心脏出现疾病会影响牵扯人体的其它器官也随之发生疾病。同样,两千多年前,张仲景编撰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有一个治疗咳嗽气喘的著名方剂,叫小青龙汤,使用说明论述里不厌其烦地讲解,小青龙汤里的其它药物都可随病情症状的差异删减或增加,唯独不减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味中药。

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那个年代,张仲景发现人在感冒或呼吸系统感染以后,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不过中医不叫做心功能不全,而是叫作心阳不振。所以他在小青龙汤里加入了预防和治疗心源性咳嗽的药物——干姜、细辛、五味子,以达到预防性治疗和针对性治疗心源性咳嗽的目的,由此不能不钦佩中医先贤的智慧。

这和临床一些医生治疗慢性咳嗽反复使用抗生素,加大抗生素用量相比较,真是令一些医生汗颜。《健康报》曾报道过,某研究机构调查研究发现2至8岁的儿童患感冒后,44%的患儿心肌会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心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不可能不生病。心脏系统的疾病,历代中医并不是没有发现心脏生病,不是没有找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方剂和治疗方法。而是把心脏系统疾病巧妙的纳入到气虚、血虚、血瘀、肝气郁结、痰火、肾虚等条目里面。通过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化痰降火等辨证治疗,治疗心脏系统疾病。一些有临床经验的中医,都有这方面的认识。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医是一种诊断治疗人体疾病的学科。虽然要遵守一些社会伦理和医学伦理,但是不需要再恪守旧的文化传统。中医教育应该把心脏系统疾病列出专门条目,让学习中医的人一目了然。方便学习掌握用中医诊断和治疗心脏系统疾病理论和技能。另外,一些学者,也应该从古典中医书籍里面,把那些隐藏在其它条目中属于心脏系统疾病的词汇和条目挑选出来。把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方剂和治疗方法挖掘整理出来,方便现代人学习用中医药治疗心脏系统疾病。以上为我个人结合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观点,欢迎大家留言与我探讨。同时,我打算将我的观点和临床经验一点点写下来,集结成册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800esky.com/hljc/76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皖ICP备06006651号-1 当前时间: